1981美国7.7分悬疑犯罪《凶线》BD1080p.中英双字


凶线海报

名称:凶线

别名:爆裂剪辑 / Blow Out

主演:约翰·特拉沃尔塔 / 南茜·艾伦 / 约翰·利思戈 / 丹尼斯·弗兰茨 / 约翰·麦克马丁

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

地区:美国

年份:1981

语言:英语

时长:107分钟

更新:2024-12-06

凶线剧情介绍

特里(约翰·特拉沃尔塔 John Travolta 饰)是一名电影录音师,专门为小成本恐怖片录制音效。一次工作中,特里发现自己阴差阳错之中录下了一辆车掉入水中的声响。震惊之下,特里来到了事故现场,在打捞车辆的过程中,特里惊讶的发现车中一名名叫莎莉(南茜·艾伦 Nancy Allen 饰)的女子竟然奇迹般的还活着。醒来后,莎莉告诉特里,整个车祸事件并非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简单,其中隐藏了一个惊天的政治阴谋。 突然之间,特里发现自己被卷入了十分危险的事件中去,来自某个神秘人物的追杀更加让他下定了要追查到底的决心。他知道,真相永远隐藏在巨大的权力背后,而自己随时都面临着生命危险,在这样动荡的环境下,能够相信的只有自己。

凶线下载地址一

最新资源已封禁吸血客户端,迅雷用户请更新到最新版,推荐使用qbittorrent、utorrent、BitComet等bt客户端下载!

凶线下载帮助

  • 0.推荐使用bt软件下载新资源磁力链。不保证电驴地址可正常下载。
  • 1.如使用迅雷下载提示‘任务错误,未知错误,敏感资源,违规内容,版权‘等等,可留言报错
  • 2.出现以上情况与本站无关,因迅雷官方响应政策屏蔽资源导致。
  • 4.如遇到老片迅雷下载速度过慢,可试着复制ed2k电驴地址或磁力链到迅雷网盘或百度网盘离线中下载,也可以试试迅雷会员速度加成。
  • 5.如某片全部地址都无法下载,建议您到留言中心告知。

凶线豆瓣热评

  • 大胃⃣麒⃣2011-05-05 17:39:01

    开篇slasher/giallo的致敬惊艳,“谜题”的铺陈设置貌似妙笔连连,到现象的重构时有趣的细节已被抛弃,最终的解决只能用“导演在找借口结束本片"来解释。和模仿对象Blow Up比较两片的结构完全一样,只不过一个是上坡一个是下坡

  • 方枪枪2012-10-19 17:59:16

    整体看来,味道很怪,有希区柯克的味道,但有不仅限于希区柯克,凶杀氛围营造的很赞,很有味道,故事层层递进,但是有点闷,最后来个前后呼应,也算文章平淡做法。看到最后,在那漫天烟花下,男主角抱着死去的女主角失声痛哭时,让我给这部电影加上了爱情的标签

  • 米粒2016-02-01 12:08:50

    从《放大》到希区柯克,精彩的环节还是在的,甚至前--六分之五都很好啊,但是最后部分突然搂不住了是怎么回事,拍high了吗?满溢的配乐,汹涌的情感,都让我招架不住啊。。。(另外豆瓣这个又名: 爆裂剪辑 是怎么回事。。。

  • 托尼·王大拿2011-06-08 09:15:21

    华丽的技巧,十足的紧张感,开场戏中戏两个帕尔玛最拿手的长镜拼贴,结局烟花灿烂与斯人已逝的对比,一个原本普通的故事被打造得足够精彩。

  • 给艾德林的诗2018-03-09 23:52:17

    拼接希区柯克,奥菲尔斯,科波拉,安东尼奥尼各个的一部分,放置到自我感动的故事里,真是帕尔马的平实优点和缺点,那个旋转的长镜头确实很炫......

  • 艾小柯2011-05-23 20:24:01

    拍摄手法传承希区柯克,情节及节奏则有Blow-up的影子。剪辑、配乐和镜头设计都极有看头。缺点在于影片的形式远大于内容,人物二维化,表演脸谱化,以致结尾失连,前后情绪脱节。

  • 陀螺凡达可2013-08-10 21:52:59

    感觉那个时期的布莱恩·德·帕尔玛电影都是剧本和故事很普通,但是技术很牛逼。

  • 亵渎电影2015-04-20 22:10:53

    #蓝光重刷计划# 布莱恩·德·帕尔玛接过希区柯克的衣钵,看到不少致敬大师的影子,同时也把自己的风格发挥到的淋漓尽致,我倒是很爱这种留白式做减法的叙事,比如最后那个“最棒的尖叫”,更让人觉得意味深长。

  • 赱馬觀♣2010-05-16 17:48:29

    本片可谓迷影堆彻类作品中成就最高的一部。河边录音和简报成影等几段专业操作实在太酷了!虽然观者已知创意源头来自安东的放大和科波拉的大窃听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对它的欣赏和喜爱。另个重要迷影源头当然是希区柯克。投河救人的第一次与拯救失败的第二次显然照搬迷魂记。但个人对于用高调悬念手法(观众全知而角色不知)去处理最后一幕持保留看法。希区曾解释自己的悬念错用:过于残酷让小男孩被炸死,并非错误症结的所在。真正败笔在于观众的紧张情绪没有得到有效释放。在他们已知炸弹被带上了车,也知炸弹可能在几点爆炸的情况下,唯一合理的悬疑终结手段就是让炸弹被发现并被转移到安全处引爆。换句话说,此处情节设计虽然很写实,但却破坏了悬念的结构,没有满足和调动观众正常的心理需求……男孩之于炸弹如此,莎莉之于拯救也应是如此!三星半。

  • 冰红深蓝2016-09-23 14:18:06

    1.录音师的真相求索之路,悬疑惊悚版[放大]。2.帕尔玛的镜头调度令人着迷,如片首戏中戏的杀手主观长镜、剪辑室9圈旋转长镜及大量大俯角镜。3.浴室尖叫致敬[精神病患者],高潮以脸上映照的烟花五彩闪光彰显惶惑凄楚心境,同质于[夺魂索]。4.地铁追逐戏如[情枭的黎明]预演。5.大桥收音分镜。(8.5/10)

  • 喷子2011-05-18 01:32:18

    技法依旧神乎其神,印象最深的是听录音时通过主观视角拼贴还原案发事件,以及那个N圈的旋转镜头。音乐是败笔,无处不在的配乐塞得太满了,既然有那么牛逼的镜头语言实在没必要再靠这一招渲染气氛和情绪,少而精才是王道,成功之例可见于《惊魂记》。高潮部分慢镜+去掉背景音也有些肉麻了。

  • Marty McFly2011-09-05 22:09:14

    De Palma对剪辑、摄影、配乐、音响等技法的运用出色至极,开场的段落给人一种惊艳之感!而结尾与开头的呼应也使影片更令人回味。

  • 尉迟上九2017-03-14 21:40:59

    太厉害!虽然剧情和立意有点弱,但瑕不掩瑜,从技术层面来看简直棒呆,太开眼,调度、运镜、构图…快要玩出花来了,不拘一格,各种炫目和惊叹,特拉沃尔塔口音太重了,一听便知,论声效的重要性,最真实的反应源于惨烈可怖的现实体验,绝妙的呼应和衔接,又一个神结尾,为帕尔玛的硬实力献上膝盖。

  • 徐若风2016-09-03 14:36:30

    4.5 嗨炫嗨。的确可以纵向对比一下希区柯克→帕尔玛→雷弗恩(虽然路子各自不同)。

  • 三十2018-10-05 18:15:20

    从技巧上来说,帕尔马是一个愿意将“古老”电影技艺(希胖、cult)融合并往前再推一步的人。同样是宽银幕镜头,帕尔马将革新放在了如镜片这种技术环节,而不是类似《视差》那样的人物调度。但这个故事可能更加对热爱美国悬疑电影的影迷的口味,因为不论是跟《放大》或《对话》相比,Jack的人物形象仿佛是后者主角Harry的低智商和单细胞版,更像老大粗的、更近情节化的《放大》。Jack是一个小人物,既不是记者也不是警察,他的人物动机来自回忆里的一场事故。他陷入这场由帕尔马编写的与Sally的纯洁爱情悲剧故事,徒劳地奔跑于城市当中各个功能空间,于是最后时间的紧迫只能开着车冲向独立日的游行队伍。电影更像是通俗故事和叙事技巧到严肃政治隐喻的中间产物。Jack找的到底是什么?真相?他既是故事的浅白纸板人,也拥有题材强加的沉重意义。

  • paradiso2013-08-29 10:00:04

    南希艾伦嗲妹妹!敷衍的剧情人物,完美的摄影剪辑,教科书级镜头语言。喜欢贯穿全片的美国国旗主题色特别是motel的红蓝格纹墙纸。最开头讽刺情色惊悚片很好笑的可惜这个主题没有深化

  • touya2013-04-19 21:24:16

    个人非常喜欢故事结尾的处理,事件真相的无限搁置,却留下一段太“逼真”的尖叫传世,想起来还真是让人心里打颤。帕尔玛对画面的掌控还是很有一手的,营造起来的悬念紧张感很到位,尤其喜欢开头录音时出现猫头鹰的画面~当然还是更喜欢[剃刀边缘]啦~

  • leonid2011-08-07 23:55:58

    3+...考虑到出产年份,这片还是很高质量大制作的...大家都推崇烟火场景,我倒觉得上帝视角拍屈伏塔开车穿过一片古建筑更有感...

  • mazzy2012-09-04 23:07:00

    紧张感十足,年轻的约翰屈伏塔真爱人。发现真相的一段没有放大中的精妙,讨论的主题也没有那么深刻。中间试音戏太囧了,难道非得真的被杀才能叫出那么惨~

  • 刘浪2018-07-08 02:00:17

    德·帕尔玛媒介自反最好的一部。此前Blow-up讲过了画面,Conversation又讲了声音,本片的巧思之处在于,从声音切入来讲声画的同步。从而将一个后肯尼迪之死时代的政治阴谋故事,嫁接到电影的后期制作过程上,继而达成一个漂亮的元电影回环。

  • 拔剑四顾心茫然2023-07-05 18:31:25

    德·帕尔玛对视听语言的狂热追求将一切都陷入关于声画的迷狂之中,裂焦镜头,旋转镜头,空中俯拍,越轴拼贴,库库炫技一顿炫,脑袋看的嗡嗡的,视听越华美就越显得整个故事是那么的没必要。一场关于尖叫的寻声之旅,以戏仿经典开头,以假戏真音结尾,声音被赋予超越其媒介本身的浓烈情感色彩,尖叫成为束缚男主的悲情梦魇,挥之不去。开场野外采样的桥段是最出彩的,镜头跟随麦克风不断变幻,男主→麦克风→采样对象交替呈现,形成一种暂时密闭的影像空间,随后被突如其来的枪声打破,激励事件出现,很棒。然而开场如此精彩的一哆嗦以后,德·帕尔玛就开始反复构建这种看似牢固实则脆弱的密闭空间,旋转的,跳跃的,横冲直撞的,曲折迂回的,看的人心生厌烦。各种空间姿态被逐一摧毁之后,以漫天烟火中的葬礼收尾,艳丽和热闹淹没一切悲喜,让人黯然神伤

  • 柯里昂妮2019-06-26 19:59:48

    四星半,偷师希区柯克和安东尼奥尼,德帕尔马是新好莱坞中最娴熟的改装主义者、技术控达人。強烈且可感知的摄影机存在,凶杀场面是典型的希区柯克在场,双屏、剪辑、音效、长摇镜头等等,不遗余力的改造强化电影的表现力,把旧有的类型和题材重新包装改造,加入更加现代的视角和技法融入到整个叙事当中。他从过去抵达现代。

  • 品客2013-03-07 08:10:53

    没想到居然被一部悬疑惊悚片给弄哭,这是一部绝对被低估的佳作。声音的元素,镜头的运用和故事的编排一切都让人兴奋不已。大家都在说像放大,但我认为它更像对话和唐人街的合体。在4.5与5之间徘徊了很久,最后因为人物不够贯穿(相比之下后来的情枭的黎明就成熟得太多了),所以决定给4.5星。

  • 惊奇少侠2021-05-07 16:54:06

    本片叙事纯熟、节奏把控精准,开头就引出的“元电影”概念不止于充当简单笑料,而是有机地融合进了电影叙事。显然受了希区柯克不少影响,片中随处可见巧妙的悬念构思,几场杀人戏的氛围塑造都张力十足,配合帕尔马精湛的视听语言,男主角拼凑出案件现场的那场戏毫无疑问成为了影片最精彩的一部分。不过,影片也有一些小问题。和希式大部分电影一样,男性主角是影片的绝对中心,由特拉沃尔塔饰演的男主角可谓丰满又真实,但女性角色则被塑造为愚蠢的花瓶、频频陷入危机,显然是用于推动情节的虚假人物。此外,数处情节的安插也稍显生硬,这点在第三幕最为明显。 总的来说,《凶线》是一部才华横溢的惊悚佳作,帕尔马再次用他绝妙的构思和老道的处理打动了我。

  • Säger2017-11-29 20:19:20

    35mm Im crying... absolutely amazing QAQ (每次进入没有办法100%认真看片 焦虑/轻度抑郁 学术没有心思的时候就把高潮戏翻出来看一遍 每次都会有想大哭一场的程度 以后再被问到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 就是这部了 无法取代了暂时)

  • 某四2018-04-24 17:14:49

    天哪,一部话痨派悬疑片是怎么营造出这种奇妙的蠢萌感的,结尾搞这么悲情竟然也不违和……想看年轻英俊顾盼生姿的约翰屈伏塔在户外采声儿采俩小时,除了猫头鹰,再来点儿大山雀啊黄鹂鸟儿什么的【喂】

  • megaclubdiolis2018-09-18 21:08:08

    可能是我看过的BDP里最好的一部惹。“What is he, a peeping Tom?” 视听精彩,角色设置更是简直了...太苏了,换个更好的演员会更棒T T 人类的voyeurism...太迷人。*I need more shakedown stories in movies* (Jack早干嘛去了惹,自己是ex-bugman难道不会最先想到被wired吗?They那么厉害难道不会wire您么..)

  • 皮陀2011-05-20 23:42:24

    7.3, 20%的安东尼奥尼+80%的希区柯克。虽然故事的主题模糊,但德怕妈的类型片技巧绝对是一流,不愧是希胖子的接班人。另外,本片是典型的80年代电影,尤其是配乐,那种节奏感强烈且夸张的调调现在听来还真是怀旧极了。

  • 喂饭2021-03-08 00:50:33

    看电影总是要处理这样的感觉,即电影同时在景框和幕后两个维度里工作,同时在“相信体验”和怀疑主义的频谱间谐。作为观众,我们总被某种特定的方式感动,通过“技术脐带”(Lauwaert)与屏幕上的世界相连。诱骗,无条件相信,怀疑,总是模棱两可的经验。我们在观看,又在审视观看,就好像Palma通过制造一具新躯干,来与电影的躯干离心。

  • NortonHill2022-04-17 23:56:36

    整体完成度还很高。81年的片子。帕尔玛很多技术细节牛逼,最后烟花灿烂,抱着死去的女人那一幕,悲伤与欢腾对比,算是经典。故事简单,但还好前后呼应,最后把女子的尖叫嵌入电影,也算是一种永恒纪念!

  • 神仙鱼2015-11-16 21:03:24

    对希区柯克的模仿、致敬。对声音的画面镜头表现。传说中的转圈长镜头惊艳无比,调度炸天。幕后人露面太早,减弱了悬疑感(跟辣手摧花的观感类似↓)。最后的尖叫。

  • 嘟嘟熊之父2020-07-25 21:04:14

    帕尔玛擅用“短视”与“偏听”,技术上强化“片面”视角制造骗局,剧作上人物的身份迷失也常以不可预料的命运岔路为裂口,习得“看见”的技能,反沦为工具。《凶线》男主的全能属性打破了此种循环,他集正义、勇敢、浪漫、悲情为一体,一个被柔光笼罩的英雄,反而让技术上的无可挑剔成为了某种瑕疵。

  • 寒枝雀静2020-03-21 18:13:51

    A / 从未在探讨声画关系的作品里看到如此妖冶而丰沛的情感倾注,元电影视角所导出的并非冰冷的拆解而是电影装置人格化的生命力。穿越最伪善的盛世狂欢与星条旗色彩的浪潮之后,一条颤抖的耳机线如搏动的血管将脑海中的影像、现实中的声音与线形的伤口联结一体。帕尔马抓住的不仅是声与画的纽带,更是政治批判与电影美学的纽带——当铁丝成为权力的绞杀工具,他拿出相似形态的录音带与胶片卷,让生命重新丰满并铭刻于电影之中。

  • 掉线2015-10-09 02:28:36

    【B+】从放大到对话到凶线,我觉得这个故事设定给我看多少遍都不会腻。和两位殿堂级大导相比,帕尔马拍得更加类型化也玩的更开。除了被说烂的旋转长镜,极夸张的深焦镜头,红色led灯轮廓光,结尾仰拍的礼花,都非常有意思。

  • 内陆飞鱼2015-10-07 00:29:17

    这摄影、这调调很迷人,值得回味,但是故事、人物、逻辑就混乱了,不精彩。

  • 桃色響尾蛇2011-05-11 11:08:15

    开头就是主视角长镜头,giallo+Slasher,还有点向《Black Christmas》致敬的味道,然后就是分镜头,炫技什么的一个也不能少。虽说是翻拍的《放大》但是精彩程度毫不逊色。虽说这种风格和《剃刀边缘》一样依然是在模仿一些希胖和giallo的老路子,但是依然是我的菜。

  • 穿山2018-01-28 11:53:58

    补标,《放大》《对话》加上《凶线》,视、听、视听的演化;开场B级恐怖片的戏仿、中段紧张刺激的寻找真相、本以为是政治暗杀结果是出乎意料、那样令人心碎的灿烂烟花(致敬《灰烬与钻石》)……最喜欢的一部帕尔玛。

  • cliosong2018-05-16 23:38:41

    (7.5)和稍早之前的剃刀边缘一样属于最典型的德·帕尔马(以及希区柯克)式电影,倒是故事一开始铺很大结果越拍越小。第一人称的跟拍都没有很过瘾啊,办公室那个旋转长镜头应该截下来。

  • Lies and lies2017-02-12 03:35:37

    我感觉De Palma对于城市焦虑躁动的描绘跟Jacques Rivette很像。阴谋论也像。

  • 幻影刺客2015-11-16 11:27:03

    剧作摆脱不掉B级片的影子,但是趣味甚至不如B级片,还有几处很牵强,看得我中途昏昏欲睡。拍摄上有实验和炫技的部分,开头的长镜头和主观镜头,低劣地模仿和致敬,帕尔玛后期的片子要好很多,但是他离大师不止一步两步,终究只能在三线之列。

  • ‐「Lesley﹠2011-06-20 16:17:54

    里面的人都是老交情了,很纯粹的布莱恩德帕尔玛的风格,比《剃刀边缘》的剧情弱了些

  • Fantasy2011-09-22 10:19:01

    完全是对《Blow Up》的翻拍啊,但没拍出任何特色来。布莱恩德帕尔玛老毛病又犯了,故事硬伤太多,铺垫过多,这么刺激的片子被他拍的一点都不刺激了。

  • Lena2012-04-10 21:54:15

    那时约翰·特拉沃尔塔还很帅;从焰火晚会约翰抱着女孩到最后那片雪景中约翰独自听着磁带,影片所用的配乐很好,竟透出少有的浪漫......

  • 墓岛GRAVELAND2015-12-23 21:49:55

    有着70年代B级惊悚片的外表,却实质上类似《唐人街》的“黑色电影”,对于当时政治的影射。结尾看似唯美,实则讽刺性十足。帕尔玛式的镜头语言诸如分屏以及360度令人眩晕的旋转镜头极有特点,然而更多的是对希区柯克的致敬。权利无所不能,正义却一无所成。

  • 汪金卫2015-11-14 18:26:26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虽然故事并不复杂,但电影各方面都很出色。剪辑很赞,摄影与音效更牛逼。尤其是那个旋转足足九圈的长镜头,太屌了!悬疑中掺杂爱情与喜剧元素,并恶搞了B级恐怖片。真是锦上添花。好看!四星半

  • 衫弃2011-05-06 14:13:23

    早期帕尔马,前面40分钟五星推荐,之后情节走向失当。结尾很不错但又跟片子整体风格不搭

  • 吮指原味鸡2011-05-27 22:34:44

    剧本不算出众,但是John Travolta 的演技很好,漂亮的镜头动听的配乐。只感叹塔叔年轻时候也是帅过的呀

  • TheAnglesWept2016-06-22 01:28:25

    除了很“帕尔玛”的情节,亮点在他很小清新地拍了一个爱情悲剧故事。最后以美国国旗为背景的那场戏寓意深刻。第一次看到他用慢镜头不是为了表现暴力美学,而是为大环境下的小人物唱挽歌。配乐和摄影依旧牛逼,尤其那个360°旋转长镜头。

  • Anything Goes!2024-02-24 03:02:59

    半部好悬疑片。 以少见的音效师为主角,卷入政治暗杀事件,按照此开头,这应该是部政治惊悚片才对,可惜故事的走向全是围绕男女主和屡次犯错的杀手之间,没有政治惊悚片那种被阴谋包围、处处受阻的剧情,格局太小,完全让我提不起劲; 且剧本生硬的桥段也有,比如女主因为不常看电视节目,不认识主持人而被杀手骗走,我不否认这种可能性,但是这种处理真的太简单粗暴了,中间那个旋转镜头和结尾的烟花纯粹是在刻意炫技。 BE算是难得的优点了,以差劲的“尖叫”开头,亦以悲伤的“尖叫”收尾,录像证据也完成了自己的麦格芬使命。

  • ZLY2011-05-02 21:01:22

    还好标准出了这个碟~德帕尔马真是厉害,自己写的故事,很少见的题材,而且还融入了对电影工业的爱,真是好,气氛很好~后期常见到的,比如火车站、连续镜头、悬疑感,都出现了~杀手也太厉害了点哈~

  • 九段2020-07-05 23:21:14

    奶奶滴,我低估了导演,我还在按套路有一搭无一搭的往下看,结果他就给女主弄死了,就为了血祭片子里反复出现的没有恰当配音的片段。 这个首尾照应的设计实在太残暴,之前没多想,所以太猝不及防,整个人都不好了。 8.2

  • 醉舟2012-02-25 14:09:10

    《放大》的悬疑商业版,虎头蛇尾,流于形式,剧本不够精致,节奏太差,镜头运用的很出色,却是模仿希区柯克的。John Travolta饰的音效师嘲笑浴室谋杀的声音太假,最后女主的声音却让其落泪,构成对影片声音的质疑。大量运动镜头,谋杀过程的主观镜头,细节的特写,连续9个360°镜头,对霓虹灯光的运用

  • KID Y2020-01-09 18:40:27

    8.7视觉和听觉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德帕尔玛任用着多重技术来带给观众真相漩涡的眩晕感,饱含着古典张力叙事风格简直希胖再世,而收音师这一设定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而结局又在一定程度上是反希区柯克的,正义的缺失和极具恶趣味的尖叫声带给观众只有深深的无力感,似乎老帕的电影里一直在抨击大资本家。

  • 超cute侠2016-06-28 20:44:55

    作为一部政治惊悚片,这故事实在算不上高明,男女主角的表演也略显浮夸,值得看的当然还是帕尔玛的拍摄技巧,俯拍和旋转长镜头都很有个人特色,戏中戏的设置则增添了迷影性。片中出现了很多放大声音的部分,讲真与科波拉的《对话》还是有些差距。

  • Aloysha2022-11-13 22:49:16

    他似乎从未停止过对于人格分裂的展现,人不确定自己社会和心理的身份,在冲动与理性间徘徊。所以分屏、手持、旋转镜头从来都不是炫技。在这个国家的诞生地费城,一个逃避主义的姑娘死在了一个自以为能通过录音技术伸张正义的大英雄怀里。讽刺的是,背景是庆祝自由钟敲响一百周年的烟花;讽刺的是,大英雄为了心中的正义要让姑娘做出正确的选择,她只身赴会,他用窃听器保持着安全距离。屈伏塔瘫坐在录音室讽刺程度我觉得是比哈克曼吹萨克斯力度要大的:前者对于主角正义感的消解更加地彻底

  • SaturnianAir2015-11-14 18:30:27

    德帕尔玛的镜头语言实在是牛,男主收录声音+目击案发现场一段在大屏幕上看简直要高潮。但是与同时代其他类型片类似的是,故事的推进基本靠牺牲女主的智商来实现,这一点到中后段尤其明显。

  • 杰洛2022-11-15 15:39:42

    个人评分9.3/10【A+】 应该是帕尔玛继《魅影天堂》后在视听和叙事上完成度一流的集大成之作。开场两个代入感十足的长镜头和糟糕的尖叫介入轻盈直陈,以观赏性优先的基础上展示出“影中影”的结构。基调和笑点足够幽默,但在字幕演出中,[车声]和[尖叫]却以反向姿态(严肃悲惨)出现。刻意的预期反转和暗示性铺垫看似是悬疑的“破功”,但在创作者对设备和制作“电影”的依恋中,[电影]这一视听要素又高度凝炼出文本与影像的精致粘合:强化了悬疑本身,对[信息]的多种形式呈现,或是反复强调重要的部分(正放倒放的车祸录像,本该是《信条》大有可为的地方…)。所以再看结尾,本以为爱情戏的拉胯是电影降分的证明,但仔细想想,这种私人又“出戏”的作者表达却又是对造物的认可与热爱,吐露的“真情”或许才是升华全片的精髓所在。

  • 东遇西2011-11-08 21:12:04

    三粒半不入,不是结尾的悲剧有些不伦不类,很想给出四星。内容其实颇多电影人的自嘲意味